说起中医脉诊,想必大家都知道,望闻问切,切诊说的就是切脉。
大家可能只知其一,不知道其二。
切诊包括两种,一种是大家都了解的“切脉”,还有一种就是“切腹”,切腹俗称“腹诊”。
腹诊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切腹?小编为大家一一科普一下。
“腹诊”历史
古人云:“外感证以脉诊为主,内伤病以腹诊为主”。
腹诊渊源于《内经》,继见于《伤寒杂病论》,同时散见于历代经著中,如《对时论》:“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知脏腑如何,则莫如诊胸腹。”
腹部是脾、胃、肝、肾等所居之地,是气血升降的枢纽;贯穿了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等经脉循行的部位。
腹诊辨百病
腹诊其实是大夫运用手之触觉,去切按患者病人的腹部,运用触、摸、按、推、叩之手法,以诊察人体腹部脏腑病变的一种手段,决定用药的一种诊法。
腹诊,它同脉诊同样重要,可以辨疼痛、痞满、积聚等等。一切慢性疾患,都可以在腹部找到相应的阻滞点。
在现代人群中,内科杂症患者多可以在脐周找到条索状物、痞块,或片状痛处。如男科妇科病、脾胃病、肾病、心脑血管病,腰椎间突出症等等。
为什么要腹诊呢?以肚脐为中心,进行诊断、治疗,都是直指根本。这需要有真正的师承,口传心授。
腹诊、腹针并用,畅通、充实腹部气的运行,上下影响周身的气机,其间多有古法奥妙。
明医巡诊
对于腹诊,我们有幸8月21日请到北京明医白粹昭大夫来花城店巡诊。白粹昭大夫临床擅长“腹诊”,对治各种疑难杂症;同时对妇科、男科兼有心得。
在此和大家分享白大夫两则医案,且看白大夫是怎么用腹诊治好过敏性鼻炎、哮喘及妇科疾病的。
过敏性鼻炎及哮喘
潘某,男,13岁,9月15日来诊,患过敏性鼻炎2年,鼻塞、流涕,用激素类喷剂雷诺考特,每6小时用1次。
近一周发哮喘,咽痛、胸闷、咳嗽、气喘、有黏痰。尺脉沉弱,舌质淡,齿痕舌。
腹诊:心下至脐下有如花生米、*豆大小间隔痞结,脐之冲脉左右亦有。小腹右侧胀满,左侧略松软。
诊断:小腹任脉及冲脉痞结,从先天体质而来,幼童时,每有外感咳嗽发烧,看中医,多用寒凉解表。
冲任寒凝阻滞,过敏性鼻炎亦因此清阳不升,浊阴盘颡窍哮喘亦因冲任阻滞,肺失宣肃,肾又不纳肺气也。
针灸:取中脘、俞(双)、天枢(双)、阴交。得气,腹内滚动,胸闷全除。又取上星,鼻塞顿失。
针毕,患者有便意,如厕,大便喷出一大堆。在药房取冰片,放小纸片上,吹入喉咙,自觉清凉,咽部舒适。汤剂处方:水煎,五副。
9月20日二诊,咳嗽、过敏性鼻炎症状已除,哮喘大减。脉诊,尺脉尚沉弱,寸关缓和,右尺较上次有根。舌质略暗,苔薄白。
腹诊:心至脐痞结有散开之势,脐下任脉尚有*豆大小痞结一群。针灸,取穴同上。
10月26日三诊,哮喘未发,过敏性鼻炎已愈。
腹诊:心下及小腹有少量小痞结,脐下柔和,痞结散可。
手脚冰凉、月经不调
汪女士,43岁,8月29日首诊。有宫颈息肉切除史,近两个月,月经两周尚净;数年来手脚冰凉,6月初出现晨僵,四肢及关节痛。
面脉诊:面色略晦暗;脉诊,两尺脉沉弱,左尺有弦意,右尺沉取有根;关寸缓弱。舌质淡红,*腻苔,齿痕舌。
腹诊:心下拊之柔和,脐左侧有痞结,拊之痛;气海、关元拊之冷。
辩证:冲任寒凝,上热下寒。患者禀赋尚好,如舌质淡红,有*腻苔,善象。心下柔和,用温热药无有阻隔,可顺达下元肝肾,温养周身。
手脚冰凉,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伤寒论》厥阴病提纲:“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也。
治则:温肝肾,畅冲任。
针刺:建里、水分、肓俞(双)、气海,7剂处方水煎服。
此间,患者感觉两股气力弥漫在整个腹腔。一股是从肾部发出来的寒气,一股是随着银针而起的热流,两股气力在体内“天人交战”。
针毕,患者感觉全身步入初夏,阳光力量占据了主宰。自觉全身通畅,四肢轻松。
9月13日二诊,面色较明润;两尺有力,沉取有根,关寸略和缓;舌质淡红,薄白苔,仍有齿痕。下肢及足温暖,手指痛。月结已停。
9月26日三诊,神态安详,面色明润光泽,面庞收紧,脸型由以前较大明显缩小一圈。肾主收摄,肾气回复,面庞及身形收紧,身心佳象。
大夫介绍
白粹昭大夫
少承家蒙,习医药,好释道。崇尚古典经方,继承仲景伤寒学说,重视腹诊,对治杂病,擅长方药、针灸同用,融寒温于一炉,以畅通奇经,净化神意,扶正培元。擅治妇科、男科等内科杂病。
广州花城店8月21日(周二)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