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徐睿捷通讯员彭锦云)
“人这一生,两手空空的来,两手空空的走,但是我们总得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世事无常,百年去世后,我的眼角膜可以捐出来给需要光明的人,我的遗体也可以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也算是为社会近一点绵薄之力。”上周三,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行政主任明维上门为家住汉阳区的六旬保洁张阿姨办理了遗体捐献志愿者登记相关手续,张阿姨在《遗体捐献志愿者申请登记表上》签完字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遗体捐献志愿者。
家住汉阳动物园附近的张阿姨,子女均成家立业,虽然年过花甲,但是闲不住她还在一家培训机构做保洁工作。10年前,张阿姨在爱尔眼科进行了翼状胬肉手术,术后完全恢复,虽然只是一个小手术,张阿姨却对失明有着深切的感受。6年前,张阿姨的一位远方亲戚因患癌症去世后,向当地红十字会捐献出了自己的角膜和遗体。对失明的切实体会加上亲戚的善举的影响下,张阿姨也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自己百年之后,自愿无偿将自己的遗体和角膜捐献给社会,可以挽救更多的人。但由于一直在忙着工作,家里事情也多,而且也不了解通过什么渠道去捐献,张阿姨的想法就这样一直被搁置。
近年来,眼看身边的亲朋好友因生病或其他原因相继离世,在感叹世事无常的同时,张阿姨捐赠角膜和遗体的念头也日益强烈,经过多方打听,张阿姨得知,医院为“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接收登记站。
上周二趁着调休,张阿姨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咨询眼角膜及遗体捐赠等事宜,该院眼表及角膜病科牛晓光主任及门诊护士长方圆热情的接待了张阿姨。
了解张阿姨捐献遗体和角膜的初衷和决心后,医院工作人员感动之余,第一时间联系了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双方约定第二天进行登记工作。9月1日恰好是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成立13周年纪念日,考虑到张阿姨目前还在工作,为了减少她往返奔波,在医院的沟通联动下,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行政主任明维上门为张阿姨进行角膜及遗体捐献登记工作。于是出现了开头动容的一幕。
据统计,我国共有角膜盲症患者约万人,其中每年新增角膜盲症患者约10万人。医院眼表及角膜病科牛晓光主任介绍,有角膜病的患者大部分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因为角膜是透明无血管的组织,所以它手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最低,排斥反应是导致器官或者组织移植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然而,我国每年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不足万人。角膜供体的匮乏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人往往因为等不到角膜材料而只能在黑暗中生活。
据悉,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于年9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以来,已实现了余例角膜捐献,成功帮助余位角膜盲症患者重见光明,推动了湖北地区角膜捐献事业的发展和角膜病治疗水平的提升。
医院作为角膜捐献接收登记站,在进行角膜捐献宣传、接收登记的同时,也定期为角膜捐献志愿者及家属提供眼健康服务。爱心市民可以通过市红十字会或医院填写角膜捐献志愿书(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