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小熊猫的疾病
有人说小熊猫只要在出生的头一年没有死亡,就可以生存下来直到老死。确实,新生小熊猫都要经历很多严重的健康问题,而且死亡率很高。
不同的作者对新生儿时期的定义不同,因此构成新生儿死亡的因素是不同的,这也就造成了很难在综述中对新生小熊猫死因进行比较。在诺克斯维尔动物园,91只新生小熊猫中,有25%在出生后30天内死亡。这一新生儿死亡率与年以来在小熊猫研究所的平均水平26%非常接近,但低于北美42%的平均水平。
新生小熊猫经常会出现消瘦、虚弱、外伤,或是同时有多种问题。出现这些问题通常被认为是母兽带仔不良或哺乳不足造成。泌乳不足或不良的原因有多种,亚临床乳腺炎是引起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母兽营养不良或压力过大,都会导致泌乳不足。因此,仔细观察母兽带仔行为、定期对幼仔称重,可及时发现可能出现严重健康问题的幼仔。对消瘦和虚弱的幼仔及早进行人工补奶可减少新生小熊猫幼仔的死亡率。在美国许多动物园都开始对体重增长差的幼仔进行补奶。这样既可以保障幼仔有更好的生长情况,同时又可使幼仔与母兽及其他幼仔呆在一起,保持其正常的社会行为。然而,尽管采取了积极的监控和干预措施,母性较差仍然是影响圈养小熊猫的一个严重问题。
新生小熊猫最常见的外伤就是颈部的浅表咬伤,当母兽叼走幼仔时就可能会发生。胸腔入口区的湿性皮炎也很常见,可能继发于母亲唾液分泌或叼幼仔时的咬伤。严重的咬伤或食仔现象也偶有发生。应激通常被认为是幼仔被咬伤、食仔和带仔行为减少的最常见也是最重要原因之一。巢箱温度与母兽带仔行为有一定关系。如果巢箱隔温效果不好,在炎热的夏季,巢箱温度过高,也会导致母兽减少照顾幼仔时间。
败血症和肺炎是导致圈养新生小熊猫死亡的主要原因。从死亡病例中培养出多种细菌病原体,表明感染有随机性或继发于其他问题。由于母性不好而导致的营养不良可能使幼仔更易患败血症或肺炎,特别是在新生幼仔初乳不足的情况下。许多新生和幼年小熊猫肺炎都是(或被怀疑)由吸奶或食物引起的。新生小熊猫幼仔对于人工喂养的饲养员来说是非常好斗活泼的,需要很好的人工育幼技术,包括对奶瓶和喂养情况的仔细监测,以及用口胃管给幼仔喂食等。
圈养小熊猫新生幼仔的先天性缺陷似乎非常少见。目前有报道过发现性别异常个体(雌雄间体)、脊椎异常、四肢发育不全、先心病、脑积水,以及一只17个月大的小熊猫出现缺血性股骨头坏死。
一个月至一岁的幼年小熊猫问题较少,但仍有肺炎和败血症病例的发生。断奶对母乳和人工喂养的幼崽来说都是很有压力的,是一个易出现健康问题的时期。应仔细监测断奶幼仔的体重,以确保个体没有出现体重减少过多而发生问题。热应激也被认为是新生和幼年小熊猫死亡的一个原因,幼崽巢穴应在炎热和潮湿的季节应开启空调。
皮肤真菌病
新生和幼年圈养小熊猫最重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就是皮肤真菌病。在诺克斯维尔动物园14只感染皮肤真菌病的小熊猫,除了一只大于一岁,其他都小于4个月。从所有感染皮肤真菌病的小熊猫病例都培养出了石膏样小孢子菌。
轻度皮肤真菌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弥漫性结痂、脱毛和皮肤增厚或皮屑。严重损伤可能出现溃烂或化脓,并覆盖一层厚厚的外壳!这种病变通常被称为脓癣,最常见于尾部和胸腔入口区。小熊猫的皮肤真菌病似乎并不表现出瘙痒的症状。
图为患皮肤真菌病的小熊猫,尾部溃烂化脓。
症状轻微的小熊猫,可将受影响区域被毛剃除,用含碘肥皂清洁皮损,做局部治疗。在家猫上使用的多种局部抗真菌药,都可以给小熊猫使用,效果良好。
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严重疤痕,尾部感染病例如果不进行早期和积极的治疗,尾部可能出现坏死需要手术切除。任何可疑的尾部或胸部入口区的皮肤癣菌病变应立即剃毛,用含碘肥皂清洗,并用外用药物治疗。感染动物也应同时进行全身抗真菌治疗。伊曲康唑(5-10毫克/千克,口服,每12-24h一次)已在新生小熊猫使用长达3个月,无不良反应。
识别